道家要闻 名山宫观 高道访谈 道家养生 道家国学 问道之旅 道家书画 慈善公益 道家功夫 道家影音 道家仪范 道家知识

 

李信军:逍遥于天地而心意自得

发布时间: 2017-11-09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李凤森 |责任编辑: 君君

【李信军道长】祖籍河北省临漳县人。入道后拜华山派宗师闵智亭道长为师,学习斋醮科仪、太极、养生、书法等传统文化。近年主要编著的有《百家论道》、《李信军书法集》、《水陆神全》、《中华道学百问》上、中、下册,《太上感应篇》释义以及《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道教礼仪》、《顺星拜太岁》等光盘等。现为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委员、中国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智库理事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市人民政府特邀建议人、北京市青联委员、西城区人大代表、北京白云观监院、管理委员会主任等。

他,精通养生、医道、太极、茶道、古琴、书法;他的理想是道行天下,将道教弘扬天下。作为北京白云观监院他并未像古人一样高坐于堂、闭关自守,而是研道弘道,将道教落地生活化。

北京白云观 李凤森 拍摄

北京白云观 李凤森 拍摄

有诗云:白云观中观白云,邱祖殿内礼真人。此生不求升天路,唯愿万古侍长春。

白云观,历经千年,香火鼎盛,是众多国人的祈福圣地。初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为中国北方道教的中心。金正大四年(12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尹志平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都是仙人们居住的地方,而今这里不仅是道士居住的宫观,还是中国道教协会的会址。“仙人们”早已乘白鹤远去,离开这里,可海内外游客信徒们却到此络绎不绝,以致这里香火鼎盛。

初秋的北京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记者一行问道白云观,与北京白云观监院李信军道长品茗论道,脱离尘俗、体悟德心,共同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与智慧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清音袅袅,竹影摇曳,红墙碧瓦,隐于闹市,“小鼎煎茶面曲池,白须道士竹间棋。何人书破蒲葵扇,记著南塘移树时”。在茶香、书香、墨香中,我们从繁华的都市穿越进入另一方古朴自然、宁静和谐的天地。

大隐于市书中有道

李信军道长的书法作品,既有古朴厚重、乾正醇和的书家法度,也有行云流水、自然真朴的道家情怀。虽然他自称“方外之人,无忧无虑,不受世俗名利束缚,悠游于名山洞府,世外桃源,沉酣于问道、听琴、仗剑、书法、弈棋、品茶、吟诗、题赋当中。”但是众所周知,在他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行下,北京白云观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文化的公益推广和普及,在此之前数年间,李信军道长已经发起并举办过各类公益活动,内容涉及太极、养生、茶道、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各种公益活动吸引了无数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并广受好评。

他说,中国的书法艺术,起于点画、基于结字、成于章法、美于气韵,追求真性情、真意气,具有极强的、持久不衰的生命力。书画一家,书道同源,书画艺术和道文化自古就相互交融,共同繁衍和发展。习书者必先修身立德,凡是有大成就者,无不与“道”结有深厚的情谊或受其影响、启发。

当前,我国对传统文化艺术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强调艺术的品味。唯有重视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文化才是王道。基于这一理念,我们想通过一系列有益的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化、走近传统艺术,特别是对深藏于中华沃土几千年的、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道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从中汲取营养、净化心灵,找到精神家园,找回自觉与自信。“敬天法祖,尊师重道”,我们有责任继续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创新,继承和发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携起手来尽自己绵薄之力,共同为华夏福祉增砖添瓦。

记者:(以下简称记)书法、文字与“道”有怎样的联系?

李信军道长:书法,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可以说,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因此,它是扎根最深、基础最稳,影响最久远的中华文化一门特殊艺术。

文字、文化的产生,都有它的历史性、阶段性,都有客观存在的意象思维——演变过程以及定型和发展的过程。如果我们不去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文字这一发展脉络,就很难对中国书法和理论、结构、章法乃至历史、能有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肯定的说:“没有文字,就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因此得出“文字是书法艺术的基础,是它的根、它的魂”。

记者:书法艺术与古代“灵符”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李信军道长:在中国的原始社会,文字还未出现之前,维护社会稳定,记录时事的有效途径是“结绳记事”、“画地为牢”的办法。当然,原始的一些刻画在山石上、兽骨上的各种“符号”,曾为我国的文字、书法、绘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启发和催生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也应该说是任何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动力。在之后的“祭器、神器、礼器、冥器”上所用的形形色色的“符号”,更是我国象形文字以及奠定和促进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基础和根源。

故史学界认为:原始的“道”文化和中国早期的文字创造及后来的书法、绘画艺术是相互促进、相互演变、相互影响的。这也正如历代书法大家所强调指出的:“夫书之微妙,与道合”(秦时丞相、书法家李斯《笔妙》);“书之气,必达乎道”(书圣王羲之《记白云先生书诀》);“书之至者,妙与道参”(唐著名书法家朱长文《续书断》)。

记者:中国书法艺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

李信军道长:在中国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期,在社会上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并设有小学、大学。教育的内容兼及文武,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同时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兴起,并由此奠定了我国早期的哲学观念和基础。

仅就书法艺术而言,西周时期的金文(指铸刻在各种神器、礼器、祭器、冥器上的铭文,古称之为大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非常之多,主要有《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散氏盘》……。

到了东周时期,这一阶段的金文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代表作品是《石鼓文》。《石鼓文》是金文(这里指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作品,因此被后人尊为“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另外,在同一时期出现的《侯马盟书》,为目前所能见到较早的朱墨文字真迹。盟书的书体介于金文和小篆之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盟书是用“毛笔”直接在石策或玉策上书写的文字。其体势稍纵,布局平实严整,纵横有序,大小匀称,形体多样,用笔顿挫提按,富于变化。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并采用丞相、书法家李斯的建议,在西周以来秦系文字的基础上,对秦系文字进行部分删改,对六国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完成了“书同文”的大业。至此,小篆成为了全国规范化的文字。

关于“隶书”传说是秦始皇时由程邈所创,但从现已出土的文物史料来看,程邈只是将流传在民间的这种书体加以归纳和总结,使之完备的。最初的隶书,是与正规写法并存的较为潦草的书体,到了汉武帝时,汉字完成了“隶变”的过程。定型后的隶书出现了蚕头燕尾、方折波磔的笔画,体势由纵势长方变为正方及扁方。时至东汉,隶书已成为法度谨严的官定书体。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汉隶”,又称“八分”。

记者:谈谈关于“楷书、行书、草书”的历史变革?

李信军道长:书界均认为在西汉的前期,这三种书体就开始萌发并渐趋发展。由于楷、行、草书的结构相对简单,加之易写、易学、易普及,故从魏晋之后,这三种书体在朝野一直被广泛应用。这一时期以大书法家钟繇、王羲之为代表的楷书、行书、草书备受社会尊崇和青睐。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尊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十七帖》、《寒切帖》、《远宦帖》系列草书作品,则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后世学习书法者,莫不尊而临摹之,以至有“天下无处非王书,学书无不学王书”的历史现象。

魏晋时期,楷、行、草等书体逐渐取代了篆书和隶书,同时还出现了一种由隶到楷的过渡书体——魏碑。

唐代开成年间,以《开成石经》的完成,标志着楷书标准化的定型。它是继小篆、隶书标准化之后又一最为伟大的文字统一工程。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经数千年,其从远古的图腾崇拜到“象形符号”;从黄帝时的“鸟虫文字”到夏商之时的甲骨文;从金文(指铭文)到小篆;又从篆到隶及至魏晋南北朝的楷、行、草的大兴于世。可以说,中华民族这一古老文字的创造、演变、发展,时间是久远的,变革是艰辛的,但同时它的产生与发展又是极其辉煌的,是值得我们所有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

记者:中华“书道”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李信军道长:中国的书法艺术,起于点画、基于结字,成于章法,而美于气韵。中国书法最凝练的莫过于“以大拙见大巧”,从“平易中见奇崛”。其最高理念、境界莫不追寻“道法自然”、“大巧若拙”、“朴素”和“无为”。《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都要效法自然,艺术更需要自然。不求妩媚、华丽,而追求真性情、真意气。即庄子所说的:真悲、真怒、真亲。要率性而为,不伪饰造作。

书法艺术境界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自身素质,修养与道德。谚语常说:“字如其人”、“书为心画”。故习书者,必先修身、必先立德。中国书法艺术以强劲之筋骨,奇妙之方圆、互应之点画、空白之余韵,昭示了华夏民族坚忍不拔、刚柔相济、坦荡自然之风范。华夏“书道”,可谓集精气神于流转顿挫之中,纳天地人在黑白疾徐之间。它的美,或浑穆超逸、粗豪刚猛;或雅致精微、清俊峭拔。有以笔力雄健、取法多样而爽朗洒脱者;也有以笔意高古、大朴不雕而方劲舒展。有以行笔流畅、结体谨严而见长,也有以布白匀整、疏密有致而匠心独运。中国的书法,是世界上唯一以文字为素材而形成的特殊造型艺术。它有极强的、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既是古老的,又是不断更新、绵延不绝的艺术。既在汉字造型的基础上反复锤炼,又有在不同字体的书写中不断改进与创新。故自古有艺术大成就者,莫不以超凡脱俗、抛名弃利为宗;又莫不以追求更高的、忘我的人生境界为归旨。从字中看人格,从作品中看风骨;于大气中见飘逸,于柔韧中见刚劲。

篆、隶、楷、行、草,任何一种书体,从其产生到形成,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质到文的过程,都是在经过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之后,才得以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可以说:任何一种书体,都有它的个性和特点、章法与风格。这些书体形式虽殊,但意境却同,即“道法自然”的艺术最高境界。

关于书法之美、书法之风格、书法之价值,沈尹默先生在《书法论丛》中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示出惊人的奇迹,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

事来则应 事去则静

“出家是不是逃避社会责任?”随着出家人名气的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一再为人提起。对此,李信军道长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个世纪发生了断裂,道儒释等传统文化都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现在社会在努力重塑文化共同体。从文化的角度说,一部分人出家修行有利于保存和弘扬传统文化,这对社会的意义也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社会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出家人,人们应当尊重个人对生活道路的选择。首先,我们要厘清出家的概念。如果出家真的仅仅是一种职业,那自然谈不上“逃避社会责任”,而只能讨论社会是否需要这种职业。所以问题其实是:“一种离开世俗的生活是否是逃避社会责任”?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在其著作《空谷幽兰——寻找当代中国隐士》一书中说,他常对美国人介绍,中国的隐士很像研究生,他们是在攻读让人类精神觉醒的博士。很多人在寺庵、道观、儒家书院、大学乃至家里获得精神觉醒的“学士”,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去攻读“博士”。

这样的“博士”自然并不仅仅限于皈依宗教的出家人、儒家知识分子,名士文豪等等,都曾是中国隐士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说中的许由开始,中国的隐士传统就没有中断过。一方面,他们远离世俗,以寻求精神觉醒,并保护传统不受破坏,另一方面,他们所探求的和保存的又能回馈社会。比尔·波特在书中写道:“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作出解释,也没有人要去解释。”

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他们都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实践者,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在修行,这就是隐士。

“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李信军道长用道教的一句箴言回答记者。

记者:北京白云观作为皇家道观历史悠久,地位十分重要,听说白云观收藏着三件镇观之宝,道长能介绍一下吗?

李信军道长:这三件宝物分别与三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他们是吴道子、刘伯温、赵孟頫。在座的人大都知道这三人是唐代画圣、明代开国军师和元代书画大家,但是并不知道这三人与道教的关系。

吴道子又名道玄,一生信奉黄老之道。道教称吴道子为“吴道真君”、“吴真人”,主要从事道教绘画神仙题材创作,他的巨幅《五圣朝元图》是最有影响的道教作品之一。吴道子真迹传世不多,其《墨龙图》藏于白云观,可谓镇观之宝。

刘伯温是明代开国元勋,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诗文造诣极高,又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刘伯温出生于道教福地洞天之南田福地,道教洞天福地的灵气对少年刘基的成长影响自不待言。明焦竑《玉堂丛语》卷八记载的刘基“石门得书”并得高道受教,刘基日后能够奠定明朝基业,与道家哲理术数对其的影响不可分割。刘基虽然没有做成职业道士,但这并不妨碍他对道教的痴迷,他与仙人羽客交游,对道教的内丹修炼亦多有研究且能践行。此外,史料称刘伯温不但琴艺出众,还会斫琴。有一张刘伯温的传世古琴现今就藏于白云观中,据说这张琴较小,方便携带,刘伯温外出时,让书童背上,到了某处取下即可弹琴。该琴琴身有毛笔手书“大元至元五年青田伯温氏置”12个字。

白云观中的另一宝是著名书法家松雪道人赵孟頫的墨宝《道德经》。赵孟頫亦信奉道教,也乐于创作道教题材作品。他的书法作品中与道教相关的作品众多,如《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等,绘画作品有《玄真观图》《三教图》《轩辕问道图》《松石老子图》《溪山仙馆图》等。又有《玄元十子图》,画道教人物关尹子、文子等十人像,并旁书小传。

记者:当前有很多人打着复兴传统文化的旗号,却没有正确的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甚至在这个旗号下做着“反传统”的事。一些人对道家道教的误解极深,否定道家文化的价值,混淆视听,篡改文化遗存的来源,给道教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对此您觉得该如何正视听?

李信军道长:我们熟知的历史人物,诸如上面提到的吴道子、刘伯温、赵孟頫,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在道教历史中是怎样的存在。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地位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元代四大画家中,有三个是道士;家喻户晓的唐代大诗人中,李白、贺知章、李商隐等等都崇玄慕道,与道教关系颇深。所以,只有真正懂历史、懂传统、懂文化,才能避免人云亦云的错误,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道家道教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的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希望。

道教是包容处下的宗教,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宣传,《道德经》中所说的“无为”不是消极的什么也不做,而是无为而无所不为,顺应大道的规律去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根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

记者:道教与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远?

李信军道长:道教是最接近中国百姓生活的。我们过去的黄历、节气、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道教文化,道教的神仙信仰,诸如药王、城隍、财神、土地、文昌等等都是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寄托。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道教文化是完全融入生活的。

过去老百姓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按天地阴阳的转变而调整自身作息;耕作也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与五行相合;北京的四合院坐北向南门开东南方,坎宅巽门避风还聚财;过去衣服颜色随着朝代替换而变更,不是相生就是相克;老百姓的食物也是根据四季五行按时令是应季东西;生病了看中医,把脉针灸汤药都是阴阳五行为根本。上面所有的例子都能找到道教文化的存在,太接近生活了,以至于反而被忽视了。

传承文化 济世为民

李信军道长连续两届当选北京西城区人大代表。作为宗教界人士,他一直秉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精研道法,为民生事业出力。他自幼年出家学道,潜心修习和宣扬道家教义,遵从道家积德济世的思想,为大众服务。当选区人大代表以来,他认真学习人大理论,积极参加人大各种会议和活动,为西城区的发展建言献策,以一己之长为百姓服务。

虽然教务繁忙,但李信军道长对待人大代表的活动却十分积极,每逢代表接待日,他都准时在规定地点接待选民,听取群众意见。作为信仰崇高、功德深厚的出家道长,他心系百姓,关注民生,以道家独有的方式为百姓释解人生道理。他还将道家见长的养生方法传授给百姓。李信军经常帮助社区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无偿为社区活动提供场地,参与提出有关社区管理方面的建议等。长期以来,白云观门前经常有摆摊算命、乞讨、纠缠行人非法兜售宗教用品的现象,周边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为此,李信军在区人代会上提出建议,希望有关部门加以整治,建议提出后引起多方重视,区政府、月坛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城管所多方合作,在白云观门前设立治安岗亭,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多次综合整治,白云观门前秩序得到很大改善。

李信军道长精研道医,专修太极,不仅自己习练,还将养生知识、诸如简便的防病功法编辑写成书册,他撰写的综合知识类丛书《中国道学百问》免费发放给群众,受到大家的欢迎。为了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身体素质。身兼白云观管委会主任的他,还经常以管委会的名义与月坛街道办事处一起联合举办“白云杯”太极拳表演赛,吸引广大健身爱好者参加。近年来,他还邀请太极高手义务举办普及班,教授大众养生功法,通过练太极、习八段锦强健体魄,治愈疾病,陶冶情操。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李信军监院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是深层次的,他说,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了道儒释文化,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官者要讲道,经商者要守道,不能唯我独尊,肆意破坏自然,要尊天敬祖,按规矩做事。共产党的纪律也如同自然之道,违反了纪律无异于背道而驰,只有每个党员都守住党的纪律,才能确保纪律的严肃性,守规矩的问题解决了,才能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落实到位。

提到人大代表监督政府工作,李信军道长认为政府行政也应参照和遵循“道”的理念。老子讲“大道至简”“无为而治”是指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要依客观现实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当前形势,就是要遵循法律法规,把握宏观指导,不应以人的主观意识而妄加干预。目前推动的行政审批改革正是遵循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减少政府干预市场的权力,有利于经济恢复活力。对于依法治国,他认为符合现在的形势。国务院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力度之大,令人瞩目。这些举措对于压缩权力空间,使国家经济步入法治化良性发展轨道很有益处。

对于当前加大对“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李信军认为,非常必要,国家财政的款项本是纳税人的钱,应用于服务百姓的公务开支。如果将其花在私人享受上,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等,表面上看是“有权尽享”,殊不知,于公于私都是很大的伤害。他说,反腐败从表面上看是打击腐败分子,实际上从深层次上讲是挽救误入歧途的领导干部,让他们尽快止恶,改邪归正,走上善道,此乃义举。有些人做了坏事却怀着侥幸心理想逃避,是不可能的,老子《道德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李信军认为,在道教教理教义中,有很多值得当代社会借鉴的思想,如道教的环境保护思想,这在当下很有现实意义。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越来越严重,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近年来极端天气频繁,城市中污染频发等都是大自然被破坏后的结果。道教主张天人合一,崇尚道法自然,要解决当前环境恶化问题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样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学习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这是中国不断强大的表现。李信军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都会引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章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道至简”,这都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道教,并从道教文化中汲取怎样的智慧?

李信军道长:道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其创立后尊老子为教主,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文明至今之血脉;是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以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来的;是中国国人文化催生的。道教文化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之大成,以道学、仙学、神学和教学为主干,并融入了医学、巫术、数理、文学、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等学问,内容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邪。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发展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依然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无为而无不为”、“见素抱朴”、“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思想的积极因素,有益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进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责编:李凤森撰文:《中华英才》董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