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华:“一气周流”——从文化“返本”到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下重要的时代课题,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助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在历史发展中演变颇多,但细究其根源,又自有流脉相承。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习俗受外来文化影响,不可避免地对一些优良传统和民族思维方式造成冲击,使得社会趋于浮躁,在传统文化继承的实践中便常容易陷入“无根之木”或“标本化”的困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非一日之功,需要沉下心、耐下心,返本溯源,厘清脉络与头绪,梳理思维与逻辑,才能真正做到“中心有得”,只有在融会贯通之后发现其核心价值,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创造。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的元气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核心,是中国传统宇宙生成论的理论基础。与儒家的天人合一观念、中医的元气学说等同出一源。还影响着包括宋明理学在内的传统语境下大多数的修身修心体系。在高举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旗的今日,我想借此“一气周流”的道家思想为引,浅论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方法与路径,抛砖引玉,请大家参看。
一、“一气”本源。
道家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元气所化。《道德经》中大家耳熟能详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元气化生万物的过程。《淮南鸿烈解》对《道德经》中这句话的解释为:“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意思是道是尺度与法则,道从“一”开始。但由于“一”没有办法独自生化,所以“一”又分化出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得以运动交融,便化生了万事万物。所以一切皆由道所起,由一而生。
我国大量的传统典籍中都提到了“气”化万物的概念,比如东汉王充《论衡》中提到:“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庄子·知北游》提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可以说,“气”的周流与运转,是传统宇宙生成论中万物生化的基础。也正因于此,万物被赋予了共通的本源——气。所以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感通,彼此影响,广袤自然就这样被统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样的理论观念影响了传统语境下的大多数文脉走向,也使得中华文化中拥有了“返本归一”、探寻本源的传统。
道教元始天尊信仰和三清信仰的构建,就是基于“元气”化生的理念。《云笈七签》卷三的道教本始部对此进行了清晰的说明:“原夫道家由肇,起自无先。垂迹应感,生乎妙一,从乎妙一,分为三元。”。三元化生三宝君,治在三清境,即所谓“一气化三清”。由此,道教的最高神仙信仰体系得以确立,三清之首的元始天尊有时被视作初始元气的化身。道教修炼体系的建立也离不开这一“本源”。不管是“炼神还虚”、“与道合真”的终极追求,还是“心斋守静”、“导引胎息”的日常之功。都是为了使个体之气复归元初之“一气”,在自身内重演宇宙周流,从而达到生生不息、与天地同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修身治德”,正是一气本源论“修之于身”的实践落地方式。《庄子·天地》描述了从元气所起,到化物之形、化物之性,再到修德返性,复归于初的整个过程:“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它精妙地为个人的生命修养提供了一张修行图谱,让我们能更为深刻地思索本源与个体、根本与枝节的关系与异同。既然内在的“精气神”与宇宙本源是相通的,那么“返本”的路径,就不再是盲目无止境地向外追逐,而是向内探索和修复我们自身的元气“周流”机制。这便是道家意义上的修身与蓄德,也是儒家强调修身为本的理论根源。
二、文化“返本”。
文化上的“返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重视个人的修养与修持,做到“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二是在传承中聚焦本源,知其来处,使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拥有源头的活水,自然川流不息。
文化传承的根基在于个人。对文化本源的追溯,必须首先指向对自身生命状态的修正与提升。因为一个内心被焦虑和浮躁充斥的个体,其内在的“气”是紊乱壅塞的,如同一条被搅浑的河流,无法清晰映照出传统文化中精微的“神韵”。唯有让自身的气机恢复清通与和顺,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文化载体”,真切地“感应”并承接古人的精神元气,乃至达到《道德经》中“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境界。否则,一切传承都易沦为无生命的知识搬运或空洞的形式模仿。
在个体修养的基础上,文化的“返本”更意味着在方法论上要回溯其创造的源头,回归到太初那股原初的、充满生机的创造力本身,而非固守其演化的结果。比如学习书画,要逐渐领悟其“气韵生动”的笔墨精神,而非仅满足于描摹某家某帖的文本与形貌。正如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明睿问答,唯有接续了那口创造的活泉,文化的长河才能在未来奔涌出新的河道。
因此,文化的“返本”,是个体修养与传承方法的一体两面。它要求我们向内修养一颗虚静诚明的心,以接通传统的“神”;同时向外辨析并坚守文化创造的本源规律,以把握其“魂”。二者共同作用,文化的继承才能真正摆脱“无根之木”与“僵化标本”的困境,实现生生不息的“周流”与化生。
三、“守正”与“创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礼记》中记载的汤之《盘铭》,是商朝的开国君主汤在器物上所刻的自我告诫铭文。反映了成汤与日俱新的自我革新精神,我们所探讨的“返本”从来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开新”。正如一气之周流不断往返于“还源”与“物化”,其最终带来的实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守正”是守护创造的本源。它所守的“正”,并非某种不可变动的形式,而是那个能生化万物的、周流不息的元气本源——即传统文化中根本的宇宙观、价值观与美学精神。这正如参天大树深扎于土地的根须,是全部生机的起点,这本源并非远在天边,其最切近的体现,恰恰在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就如同《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屡经挫折仍传承不息,端赖每个时代都有人向内探求,将胸中所感之浩然“元气”,外溢为礼乐文章与适应新时代的创造。
如今,我们正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为传统文化的焕新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我们尤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以现代视角萃取经典,把“天人合一”、“修身养德”等古老命题转译为契合当代生活的叙事、设计与技术表达;让馆藏文本、非遗技艺、礼乐典故等走出“玻璃柜”,成为滋养民众日常的美学体验;积极尝试激活传统符号,把水墨韵味、榫卯机巧等传统元素重塑为新业态、新场景。如此“转化”,能够守住中华民族识别自身的根与魂,让传统文化成为引领未来的澎湃动能,真正在新时代完成“周流”与“再造”的壮丽循环。
“返本”以接续元气,“守正”以持守大道,“创新”以顺应物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还必然伴随着一场植根于千年文脉、又闪耀着时代精神的“文化周流”与“文明再造”。坚守本源、守正创新,中华文明必将汇聚万千支流,终成波澜壮阔、奔流不息的时代洪流。(作者 李绍华: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江西閤皂山大万寿崇真宫住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