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闻 名山宫观 高道访谈 问道之旅 道家书画 慈善公益

 

四川青城山

发布时间: 2018-07-31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李凤森 |责任编辑: 君君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是天师道的祖山祖庭,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时期,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就在此结茅传道,创立了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为了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首。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在十大洞天中,青城山排在第五,故青城山有“天下第五名山”之美誉,但在十大洞天中,却尤以青城山的宫观保存最完好,也最完整,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筑格调和布局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和谐顺应理念。这里峰峦叠嶂,诸峰环绕,远望状如城廓,故名“青城”。

自古以来,青城山四季幽绿翠黛,树木常青,因有“青”山之誉,三十六峰环状排列,峰陡崖峭,状如城郭,故有“城”山之名,所以这座山被称为青城山,“青”指颜色,“城”指形态。一个“幽”字,就是青城山自然景观的特点,一个“道”字,就是青城山人文景观的浓缩,一幽一道,构成了游览青城山的线索。这里山林幽深、古道幽静、山花幽香、鸟鸣幽趣、亭阁幽雅、溪流幽清,故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有建福宫、雨亭、天然阁、椿仙行道、月城湖、丈人泉、上清宫、神灯亭、老君阁、掷笔槽、天师洞、天然图画等著名景点。

建福宫

建福宫坐落在青城丈人峰下,位居前山山门左侧。宫观始建于晋代,原址在青城天国山中,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奉敕迁于今址。它后有丹岩翠林掩覆,前有亭楼映衬,建筑中轴线与进山公路约成45度交角。游人沿着苍楠翠覆的石级梯道,转折入宫,外山门有著名书法家董寿平先生手书楹联。内山门门额“建福宫”三字系1940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青城山第一峰,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上清宫后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上清宫居住了四年之久,而在此诞生的作品,也被世人刻画在石头上,保留至今。

老君阁

老君阁在青城山的绝顶,是一座塔楼,共有九层,每层八个角,象征着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阁内中空,庄严耸立太上老君坐莲像,像高7.3米,连座台高10.37米。阁外露天台封基,用汉白玉石依势而建,海漫栏槛、曲折迁回盘旋而上至阁顶。晴霁可眺览岷邛青峨远近数百里风光及天府平川数百里秀色,可谓集天下之壮观也。

朝阳洞

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近代画家徐悲鸿也曾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天师洞

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古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

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说乃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天然图画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8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自然而又真实的画卷,清晰的在你眼前呈现。穿过牌匾,美如画卷的风景触手可及。远处翠绿层叠,葱葱茏茏,眼前白鹭戏水,云雀翻飞。

青翠欲滴的幽静,一眼望不到尽头

所有的建筑都与古木融为一体,简约而不失格调,雅趣十足。或许是景色给了文人灵感,将天地灵气聚集于一处道观,使得这里的气息高雅无比。(李凤森整理 青城山投稿图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