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闻 名山宫观 高道访谈 问道之旅 道家书画 慈善公益

 

张永宏率队赴金坛乾元观考察茅山道文化暨爱国主义教育

发布时间: 2025-04-17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曹洋

4月13日,榆林市民族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张永宏会长、艾成副会长、马成秘书长等一行六人,前往江苏省常州市茅山乾元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暨道文化考察调研活动。茅山书院副山长蒋门马老师予以热情接待。

乾元观,坐落在茅山东麓的青龙山(又名郁冈山),林木苍郁,道风醇厚,是茅山历史上著名的“三宫五观”之一。秦时玄州真人李明在此制药炼丹,留下一口炼丹井,东晋葛洪真人曾作《李真人井铭》赞曰:“混混井泉,源通渤海。色逾玄圭,甘如沆瀣。注炼金液,保养太和。昔人遐举,饮此余波。”南朝道士陶弘景在辞官归隐后移居郁冈山,修郁冈斋室,梁武帝常以书信往来,商讨国事,被称为“山中宰相”,故而乾元观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美誉。唐时,上清派宗师李玄靖居于此地,唐玄宗为其敕建“栖真堂”以及“会真”“侯仙”“迎恩”“道德”“拜表”五亭。

据蒋门马副山长介绍,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上清派宗师朱自英奉旨在道观内设九层之坛,为国家建醮祈福,为皇室祈嗣。次年,仁宗降生。天圣三年(1025)敕建道观,赐名“集虚庵”,后改敕“乾元观”,观名便是由此得来。

入山门过灵官殿后有一《朱自英先生显扬碑》,养素法师徐希和于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立石称:此碑系上清派第二十六代宗师笪净之得陈辅文后立碑于乾元观。此碑被俗称为“雷接碑”或“雷合碑”。

关于此二名的来历,有着一段神异故事,这段故事也使得茅山乾元观的“道缘”得到了赓续。相传元末明初之际,烽烟四起,天下动荡。隐修之士难觅清净之地,道观香火凋零,茅山乾元观亦在乱世风雨中渐显倾颓之态。某日,当地百姓上山拾柴,见到有块石碑倒在地上,便将其破为三段准备带回家烧窑做石灰用。恰逢龙门派道人闫希言来到此地,只见朗朗乾坤风云骤变,惊雷裂空之际,那断裂石碑竟在电光中弥合如初。围观者骇然失色,唯闫道人仰观天象长叹:“此乃玄门显圣,天意留人!”自此,这位全真修士褪去芒鞋云履,驻跸乾元观潜心修道。晨饮白露,夜宿松风,以二十年光阴践行“以宫庙为家、以戒为师”的修行宏愿,终使凋敝道场重现鼎盛气象。

自显扬碑向后走,便是乾元观中轴线上的第二座宫殿“大罗宝殿”,其中供奉的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而面向宝殿的左手边,则是千古流传下来的炼丹井。自炼丹井旁步道向上,可以看到苏南抗战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陈毅元帅与乾元观的“缘”就在这里。

民国初,惠心白道长接任住持。1938年6月,陈毅司令率领新四军第一、二支队挺进茅山,暂住观内,茅山乾元观成为临时的苏南地区党政军中心,并有了“小延安”之称。后因叛徒告密,日寇在茅山乾元观烧、杀、抢、掠,惠心白道长等13位道人以身殉国,道观亦被付之一炬,仅留断壁残垣。于纪念馆中矗立,看着一张张“历史的留声”默默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乾元观的民族气节和革命先烈的英雄悲壮。

出纪念馆绕回中轴线,顺着龙纹御道一步步登顶,也意味着距离中轴线最后一座大殿灵霄宝殿越来越近。灵霄宝殿主要供奉道教玉皇赦罪天尊,殿内另供奉有1200牌位,据蒋门马副山长介绍,此为罗天大醮所召请的三清至尊、十方上圣、十方师尊圣众等等,天地间所有的神灵,其目的是为了忏罪谢恩以求国泰民安。

背向灵霄宝殿顺着蒋老师手指的方向望去,有一座山,此山叫做方山,也叫四平山。其是常州镇江的交界处,更是金坛、句容、溧阳三地分界的天然屏障。当年隐归之人的最佳去处,首选茅山,方山次之。因方山有一处朝阳洞,传说与茅山华阳洞天连接,是天然的修行之所。

午斋后,考察团一行有幸来到了还在筹建中的江苏道教学院,观摩学院教学楼、宿舍楼、斋堂等场所,蒋门马老师对学院的发展历史、筹建情况、办学规划等进行详尽的介绍。

在蒋门马副山长的细致讲解中,考察团一行不仅深入探访了乾元观千年道脉的历史遗存,更在革命旧址的肃穆氛围里感悟了红色基因与道教文化的交融共生。通过实地走访炼丹井、显扬碑等古迹,聆听雷合碑传说与闫希言重振道观的传奇,大家深刻体会到道教“济世利人”的精神内核如何穿越时空,在抗战时期化作惠心白道长等道众以身护国的浩然正气。在筹建中的江苏省道教学院,现代化的教学空间与传统修行理念的碰撞,展现了道教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此次调研既是对“爱国主义精神扎根宗教”的生动诠释,又是坚持宗教中国化的具体践行,也为榆林与常州两地的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维度。考察团表示,将汲取茅山道文化中“家国同构”的智慧,推动宗教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榆民宗文交会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