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华:道教戒律建设的时代意义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明确要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孕育出了独特的自然观、生命观、宇宙观,以及民俗和传统美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道教也是杂而多端的,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历史浪潮的涨落,也有许多缺陷与弊端。在新时代,道教自身如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何做到给旧传统赋予新活力,如何去适应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社会,契合现代化时代化建设,是道教自身亟需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鲜明指出:“要支持引导宗教界不断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守法遵规、提升宗教修为。”。规范和完善道教规戒,要对道教规戒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释,是实现道教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坚持道教中国化和全面从严治教的的重要举措。
一、道教的规戒传统及其特性
道教的规戒常被称为清规戒律,实际上从广义来说,可以理解为规、戒、律三个方面,是根据道教教义及其宗教实践而制定的一系列不同的规范,旨在规范教徒思想言行,约束其身心,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等。但规、戒、律三者的含义是不同的。
规,其本意是规范、法度与准则。所以“规”可以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小到行住坐卧的礼仪规范、法器的使用、每天的日常活动等,大到斋醮科仪的仪范和规制、每年有哪些节庆需要举行什么类型的活动、宫观的各类管理等,都要制定成规。自道教出现教团形式,各类规戒便以各种形式参与到教团管理之中,及至道教丛林制度的出现,清规更是被广泛应用到实际宫观的管理。道门中最有名的规范,当以明代张宇初天师的《道门十规》为最,《道门十规》被视为一部整顿明代道教规范的纲领性文件,要求道众从探源索流、虔诵经诰,到坐圜守静、依规行斋、戒逐名利,以次第修行。又列明了宫观基本职司的任职要求,财产管理的基本方法,外出云游参访应遵守的操行,以及修葺宫观授徒度人的基本准则等。《道门十规》明确了道士在各项活动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总而言之,“规”的内容大多详实而细致,其目的在于“肃物”,即整肃事物或行为,所以“规”能够对各类事物作出细致的标准要求,如同操作手册一样使各项活动得以更为规范化和具象化。我们如今仍然可以参照传统,因地制宜的在道教管理中制定更为细致的各项规章制度。
戒,可以理解为戒止和革除。戒的内容大多关乎自身认同的道德准则与实际的修持需要,偏向于一种以自发之心遵守的准则。相比之下,“规”和“律”则更偏向于外部规范。道教的戒条极多,且伴随着修行阶次的提升与修持内容的不同,所需要遵守的戒行内容也各不相同。以唐代张万福的《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为例,其中明确说明了初入道者受三归戒。而后录生受五戒和八戒,以除五欲、修五德、出五浊、契八神。俗世男女,则可受无上十戒,以断十恶、行十善。而后新出家者受初真戒,正一弟子受七十二戒,…,升玄内教弟子受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受闭塞六情戒,灵宝中盟受智慧上品大戒,灵宝大盟受三元百八十戒,上清道士受智慧观身三百大戒。《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依照唐代道士的修行次第列出了不同阶次的道众所需要领受的戒条,随着修持渐深,其所需领受的戒条往往也越多。戒条的作用一方面在于戒止道士的行为身心,另一方面,也是道士自我修证、自我约束的证明。可以说,“戒”与大家常说的“宗教修为”是息息相关的,其更多代表了一种“德行”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骨。“戒”更看重内心的坚守和自我道德约束,所以比起“规”来说,“戒”显得更为模糊和不可控,也往往更难以规范和监督。在中国传统上历来讲究“以德服人”、“君子畏德”,不重“戒”、不守“戒”的风气会使道门丢失修持的主心骨,也会使道教作为一种信仰逐渐丧失其神圣性。
律,指的是规则、律令和法律。律的意义比起规戒而言要严苛许多,一般代表了不可违逆的准则,如有违逆,则必定招致一定的后果。如道教的《女青鬼律》中列有诸多禁忌,若有违犯,则会以被夺算(夺减寿命)作为代价,如“不得受道不知轻慢,传非其人,贪财受利,取人自益,借物不还,以为私宝,天夺算一千八百。”。又比如《玄都律文》中记有“虚无善恶律”、“戒颂律”、“章表律”等,违律者会被夺算,或“为天所刑”。律的作用在于阐明普遍规律并震慑人们的行为,提醒人们不要违犯律令的规则。
理解了道教传统中规、戒、律的异同及其作用,才有可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筛选和修拟,因地制宜地设置新的当代道教规戒,以适应新时代道门的需要,才能更好地解决道风不振、戒律松弛、人才不兴等问题。
二、区分现代制度与传统规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推进宗教工作法治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
现代制度与传统规戒的最大不同,在于制度更注重的是标准的普遍性而不是特殊性。现代法制与古代的宗教宗法制不同,强调宪法、法律高于宗教规戒,强调公民的平等。在宪法和法律面前,宗教并无特权,法治管理的公正,体现在无法外之人、无法外之教。道教在新时代的变革以及道教管理的制度转型,要着重强调制度化和法治化,坚定依法依规,从严治教。能够做到以规章制度为抓手,以遵守国家法制为先,这是一个长足的进步,有利于道教的规范化与统一管理,这也是道教中国化的重要基础。
相较之下,清规戒律可以是更具道教特色,也更为细致的约束条例,结合规章制度可以更好的规范团体行为。我们应该区分现代制度与传统规戒,现代的制度、法治为主,以清规戒律为辅,让二者共同作用维护道教的规范与教风清正。但同时,也绝不是有了国家的法律规章,就可以不要清规戒律,这是一个社会要求与自我要求的问题,现代制度的核心在于外部的统一和规范,传统规戒的核心则在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需要明确二者核心的不同,才能正确地对道教规戒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全面从严治教,推动道教健康传承。
三、道教规戒建设的现代意义
道教规戒的意义在于从更为细致,更为本体的角度,去规范和促进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与自我成长,使道教传承更为健康,风气更为淳正。另一方面,道教作为宗教立世,如果没有其独特的规戒,则无依范,也无法体现她宗教的独特性。整理和规范新时代的道教规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代的道教健康传承作出积极作用,反向推动新时代道教教理教义的建设。这也是构建现代道教规戒的重要意义。
道教规戒中国化要求对传统道教规戒进行创新与改革,要求我们对熟知的传统进行再探索与整理,这不会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道教在历史发展中日渐驳杂,又存在着许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碰撞,但这又是一件我们必须要去做的事情,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道教自身健康传承的必然选择,也是道教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我们应该认真总结道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不断丰富道教中国化思想内涵,与时俱进地完善道教规戒,积极引导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做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新时代的道教力量。(作者李绍华,江西省道教协会会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