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要闻 名山宫观 高道访谈 问道之旅 道家书画 慈善公益

 

武当山金顶神灯六百年不灭之谜

发布时间: 2024-03-05 |来源: 中国网道家文化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曹洋

道教圣地武当山,位于鄂西北丹江口市境内,方圆八百里,高险幽深,气势磅礴,标奇孕秀,云飞雾荡,千百年来,它一直是使历代墨客骚人流连忘返的仙境,也是使无数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武当山那美姿妙态,那奇景佳色,那名胜古迹都深深地吸引着人们慕名而去。

武当山的最高处是天柱峰,大岳太和宫建在众峰拱拥、直插云霄的武当最高峰——天柱峰的绝顶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誉为“一柱擎天”,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信士香客,还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

像龟背一样的是金顶所在的天柱峰,旁边的这座山峰相当于龟的脑袋,而环绕天柱峰的紫金城相当于一条蛇,我们知道,龟蛇相绕是玄武的化身,是武当山供奉的最高尊神,古人在没有航空器的时代是如何发现这一奇观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太和宫的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的建筑线上,建筑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耸霄汉气势,以明朝皇家建筑规制,巧妙进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达到了“美如天宫”的意境。

太和宫还有一个俗称,叫金顶。明永乐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历时4年,在险峻陡峭的峰顶建成这雄伟瑰丽的建筑群。建成后明成祖嘉封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皇家建筑为“大岳太和宫”。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一跃而成为五岳之首。

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使殿堂道房多达520间,而在那次扩建之后,这里的称谓有了变化,以金顶城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实上,它们原本就是一个整体。

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柱峰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全系铜铸鎏金仿木结构建筑,重檐迭脊,翼角飞举,脊饰龙、凤、鱼、马等珍禽异兽,古朴壮观,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

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金殿内有“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

这座金殿建在武当山群峰中最雄奇险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瑶台金阙“的效果。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楼阁、廊庑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

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六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

金殿四周,在千仞危岩之上,建有雄伟的紫禁城,紫禁城又叫皇城,高达数丈,周长三里,筑墙的条石,每块重达五百公斤以上,从里看墙体向外倒,从外看墙体向里斜,工程浩大而又艰巨。

这样庞大的整体构件是怎样铸造的?又是怎样运到1612米的顶峰之上的?这些问题成为武当山秀美风景中的难解之谜。

铸  造  之  谜

武当金顶如何在海拔1612米的山峰上铸造出来,今人给过很多猜测和解释,有人认为,它的基本零件是在平原上铸造完成的,然后被工人搬上山再逐个焊接起来,因为考古学家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铜渣,很可能是当时焊接时留下的。

这种说法在明嘉靖年间的《武当山志》中有过记载,记载称,永乐十四年(1416)九月初九,朱棣下令将在北京铸造好的金殿构件,经过京杭大运河,沿长江、汉水,最后运抵武当山。

构件全部运齐后,工匠们再将金泥涂在需要焊接的接口处。所谓金泥,就是金子和水银的熔合物。这种熔合物被涂在接口处之后,还需要用炭火烘烤。水银遇热挥发,便只留下了金子粘住接口处,这也是为什么金殿没有焊接痕迹的原因所在。

神  灯  不  灭

凡是去金殿参拜的信众和游客,都会看到殿内的神灯长明不灭,即使殿外狂风大作,殿内神灯火苗却一丝不动。大殿自1416年建成,到今天已经逾600年了,神灯从未熄灭过,这是什么原因呢?相传是因为殿内有“避风珠”在为其避风。

其实不然,它是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和聪明智慧的结晶,今人经过考察,发现整个大殿严丝合缝,三面密不透风,任何气流在其中都无法实现对流,风到殿门,又被反弹回去,所以殿外狂风暴雨,殿内神灯不闪不摇,于是便有神灯不被风吹灭的现象。

更为奇妙的是,神灯的灯油都被储存在大殿的夹墙之内,那里的空间足够容纳千余斤灯油,可以源源不断供给,于是神灯得以长明不灭。

金  殿  三  大  奇  观

武当山是道教名山。据《大岳太和山志》记载,早在1300多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就开始在武当山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道教,形成于东汉晚期,尊东汉末年张道陵祖师为创始人,奉老子为道祖和天神。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得名。

相传,明代朱元璋打天下时,在武当山被元朝兵马围困,只得退守山顶。

当时山顶有个小石庙,庙里供着真武祖师。朱元璋磕头祷告:“北海玄天真武祖师,保佑我冲下山去,得帝以后,我住什么房子,你住什么房子;天下百姓朝拜我,一样朝拜你。”

说罢,武当山刮起一阵怪风,成群的虎豹满山奔跑。山下元兵围困了几天,不见朱元璋影子,以为其早被野兽吃了,就退守撤围。朱元璋以为真武大帝显灵救了自己,他临死时,把四太子朱棣和太孙允炆喊到面前嘱咐:“武当山真武祖师保佑我打了天下,你们要把武当山庙宇和京城宫殿修得一样好。”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即位推行“削藩”策。此时,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经过四年战争攻入京师,称号永乐。

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为了报答真武帝君相助之恩及表示对道教圣地的敬意,朱棣命工部侍郎郭琎、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听,役使30多万军工民匠,大兴土木,用了近10年时间,建成了武当山宫观,并赐名“大岳太和山”。

永乐皇帝命令在天柱峰顶安置一座铜铸鎏金大殿。天柱峰高,金殿耀日,晖映百里。金殿,全是铜铸部件铆榫拼合焊接成功的,从房脊到墙角,都焊成囫囵个儿,没有一点缝隙。金殿内供祀着“真武大帝”鎏金铜像,面貌丰润,衣纹飘动,重达10吨。两旁金童拿着文簿,玉女托着宝印,水火二将执旗捧剑,神情各异。

天柱峰又称金顶,自明永乐年间这座金殿建成,给这里带来了三大奇观。

其一是“祖师出汗”:每当大雨来临前,殿内真武祖师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浃背。

其二是“海马吐雾”:在天柱峰金殿的屋脊上,装饰着很多铜铸鎏金的龙、凤、马、鱼、狮等金兽金禽,它们金光闪闪,栩栩如生。其中有一只金马全身发黑,道教称之为海马。

有人神秘地告诉我,每到夏季,它经常口吐雾气,飘向碧空,化为紫霞,同时还会对天空发出“咴咴”的长啸声,随后必有暴风雨荡涤金殿,这就是“海马吐雾”。相传是它给雷公雨师发的信号,雷公雨师听到叫声,火速赶来,马上就会出现“雷火炼殿”。

其三是“雷火炼殿”:当大雷雨来临时,金殿四周便出现一个个盆大的火球在其旁来回滚动,任凭电闪雷鸣、震天裂地,但金殿却丝毫未损。雨过天晴,金殿经过雷震雨洗,倍加辉煌。

有人说“雷火炼殿”是一种自然现象,武当山山峦群集,气候不定,常有雷雨,金殿居于高处,是天然导电体,每当电闪雷鸣,金殿跟积雨云便自然形成电位差,导致闪电。

周围的空气闷热膨胀,便会在电位差的导引下形成火球,不过,如果这些自然现象都可以说明,那么在“雷火炼殿”之时,金殿所有生锈的铜铸件和铁栏杆,就会像被除过锈一样,再次光洁如新的现象便是难以解释的。

这些千古奇观,在民国初年后逐渐发生了变化,甚至有的消失了,原因是在金顶添置了新的设施。民国初年,在金殿后立父母殿,左右立签房和印房。三幢建筑物三面包围,此后,金顶上屡遭雷击,说来也稀奇,雷击的是这三座建筑物,而金顶却岿然不动,于是人们说这是真武君打扫门前,不要它们存在碍手碍脚,其说虽是游人打趣,可是那客观的自然现象却令人惊讶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金顶避免雷击,保护文物,于1958年在金顶上安装了避雷针。

想不到,这样一来更糟糕,不仅雷击次数增多,损坏了父母殿,而且连金殿本身的“须弥座”也多次被损坏,并且“雷火炼殿”的奇观也因之而完全消失,科学避雷却遭雷击,这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为了揭开永乐后500年间的金顶奇观和近70年屡遭雷击之谜,有关科学工作者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这座金殿的各构件结合十分严密,殿内密不透风,在铸造时已为各种铸件留有热胀冷缩的系数,使之严丝合缝,又留有余地。

当空气中水分增多,气压突变时,神像上便出现了一层水珠,犹如出汗;而殿脊上的海马内部是空的,与金殿相通,严密的殿内的温热空气上升从“海马”口中“吐出”并发出声响,水气遇冷而成雾状。原来金顶上只有一座金殿,金殿与天柱峰合为一体,是一个良好的放电通道,它却又以巧妙地运用曲率不大的殿脊与脊饰物(龙、凤、马、鱼、狮),保证了出现炼殿奇观而又不被雷击。而后增添的建筑物破坏了金殿放电系统,而这些建筑物和设施又建立在易导电的地质裂隙上,并非真武帝神意而招来的灾祸。

为了恢复金顶奇观和防雷,丹江口市于1980年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再一次对金顶实施新的科学方案,安装了避雷网、避雷针。这一次,防雷问题解决了,但金殿的辉煌和“雷火炼殿”再也没有重现过。

这座供奉着真武大帝金身的金殿,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稀世国宝,它所显现的种种奇观,是明代营建科学家和工匠们的高深学问和精湛技艺带来的异彩。而如何做到既要防雷保护文物,又要使金殿重新能显现“雷火炼殿”的奇观,则又成为一则科学工作者和旅行家们所要解开的谜。

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武当山金殿的种种神迹,有的可以尝试用现代科学说明,有的却是始终无法解释。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作为虔诚的道教信徒,更相信这些神迹昭示着巍巍武当是道教法脉传承生生不息的圣地,在真武帝君的庇护下,武当必将继续兴盛繁荣。(武当山道协供稿)

 

相关文章